我的人生观、价值观
鎏金岁月中,有句台词挺有趣的:”没有要求的员工,我是不会要的。你整天无欲无求的,我拿什么激励你”,虽然剧挺俗套,但是金句还是不少。
对于有野心的领导来说,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中层了,不管是金钱还是权力,只要我可以保证提供给你,你就不会背叛我,这样的小团体才稳靠。
只是我对风险的承担能力特别弱,所以我不喜欢孤注一掷。只要没有人为我兜底,我就会为我自己兜底。
所以我对自己的立场做出的判断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,没有把握的事情,一定要再三强调,不要把不切实际的幻想丢在我身上,否则幻想破灭的时候,倒霉的还是我。
在问询我的意见的时候,作为一个技术专家的身份,对事情做一个尽量客观可靠的评价,我不喜欢给人幻想,也不喜欢给人绝望,我会把我认知到的部分,尽量客观的,用许多模糊词汇的性质讲述出来,我不做决定,我只做判断。
如果对做没有把握的事情,那么我基本都会做一个提前声明,以防万一的情况。当然这个万一发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,如果非常高的话,我大概率会直接不做这个事情,然后把锅丢出去,谁丢过来的丢给谁。
领导是需要承担责任的,但是我一般是不会主动承担责任。
如果我主动接受了某个任务,从逻辑上来说,虽然有些难度,完成时一定可以了,只是时间上会稍稍的不同
我对我的未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,把自身的阶层提高一个层次就好了,我已经完成了大半了,大概三年之后这个目标我就完全达到了,对于许多人来说,也算是有个交代。
我的思想比我的现状站得更远,所以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。如果目标二个层次的话,我就会过的很累,会和我琳姐,二哥他们差不多。如果是三个层次就不仅仅是我自身,更多的是机缘和命运。只要在这些之间,我便可以保证在1V1对话时的强制公平。
我身处的环境,基本看不见和我处在同层次的人,高两层是正常交流,高三层就需要我在心理上提前对对方做好解读,并且对方愿意才行。同样的,我身处的环境,我也看不到四层的人,可能看到了也对我熟视无睹吧。
价值观2
我的价值观挺特殊的,既不是学生到刚毕业前两年的月光,也不是之后苦涩的攒钱,是比较接近于40-50岁的人的。
因为我当下的阶层,不需要去考虑房、车、婚姻,更别说孩子了,且尚且不需要考虑父母和自己的健康。可以说没有什么大件支出,最大的支出可能就是对未来的投资了。在不去计算这些时候,价值观里和我最相近的应该是我琳姐了。
我对事物的需求是这样的,在收入允许的范围内,划分自己需求的层级,并进行消费。这个概念比较模糊,我会做多一些解释。
比如吃,是作为生活必须品,不吃人会死。只是吃什么,会有一个选择,比如我在高中的时候,我会感觉5-6元就可以了,大学的时候这个标准上升到了10元,现在感觉20元也还好。但是对于麦当劳者这种40多的,还是不常去吃。再多就是聚餐的标准了。我现在是比较理解刚毕业的时候去我琳姐那,在小饭馆吃的20多了,上海的物价正常。
比如住,也是生活必需品,我之前有考虑过更换租房,房子都看好了,只是最后在计算成本的时候,原本一个月水电大概1500可以解决的,三个月也就4500,计算之后首月就要押一付三还要一个月的服务费加起来小10K了,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,单从我目前的收入来看,这是并不合算的。
比如衣,我对于衣服的需求很低,夏天舒服,冬天暖和就行,至少目前我没有什么打扮的需求。
至于行,在我高中的时候,我会感觉硬座我都感觉贵,会为了不在过去的时候买酒店,特意选择深夜的火车,刚毕业的时候,如果时间不是很紧的话,我还是会选择做火车回去。做了一次卧铺还会特别惊喜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过去的太早了,然后找个网吧呆到天明。大概是一年前的时候,那段时间经常出差,感觉时间要比做做火车贵多了。也就渐渐的尽可能的选择高铁出行。打车也是,以前感觉打个车都能吃好几顿饭了,现在感觉需要就打车也挺好。
就是时间和金钱的关系,尽管都是利益最大化,但是结果往往,许多时候我们的选择,往往是根据我们的时间值多少钱来算的。
还有就是职业发展上,考虑到未来,我会把这个需求上升一级,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,尽可能选择最好的。
比如我刚毕业的人,穷的叮当响,但是还是配了两台电脑,一个是在还没毕业的时候,在老家花了8K,花了当时积蓄的一半吧,后来在刚工作的时候,花了2K配了另一台。之后工资上涨了之后,也在对当时最廉价的选择一步步的更新和升级,记得当时最穷的时候,和房东说交房租的时候,要等工资发了,当然这并不是规划失误,是公司比较坑,晚了五天发工资,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年下半年才好转。之后每个月都会规划2K专门给职业方向。直到换工作之后,余下来的就更多了一些,当时对整体的配件进行大的换代,估计有10K的样子,CPU、主板、电源、风扇、硬盘、内存、显示器都更新过了。平均大概一个月4K的样子。
按照原定计算,显卡的更换应该在去年12月换1080的,钱都付了,然后没发货,之后就遇到了矿潮涨价,所以一直拖现在。3080ti 要10K,和预算差的太多了,他已经超出了我的价格阈值,始终让我无法达到我需要购买的水平。再去买1080,2080ti的话又感觉到不值,二手的还卖的这么贵,索性970还正常服役,最近也没有剪辑视频和炼丹的需求,就一直拖着。
之前970屏闪过,快坏的样子,当晚就买了3060。凌晨的时候发现他又好了,又把3060退了。
因为我对职业的配置很舍得,所以在计算机的路上,还算是比较顺利,不会因为电脑性能不够,造成了我的进度缓慢。既然我要在这个行业发展,要是还是一台笔记本走天下,那就太low了。要是我的想法没有可以实践的空间,那我这么进一步呢。
手机就不是很在意了,我也不用手机玩游戏,手机的性能好意义不大,能看看视频,点亮足够就好。没必要多好,只要有就行,就我现在的标准2K以内。
对于社交来说,这对最近几年的我来说是有些奢侈的,至少在人生观上,最近三年,我并不会刻意的维持社交,这并无什么意义。
所以我并不会有什么超前消费的部分,至于贷款和房车是另一个话题了,我有一些模糊的计算,比如收入增长和贷款的关系,什么情况下贷款是赚的成立,之后一段时间的走向之类的,只是这些并不一定正确,只能是一个推测,所以后面再看。
关于我的独立思考部分
我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成的,这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衍化结果。
作为INTP型人格,对周围的事情会有非常多的问题,我曾经尝试问过其他人,寻求一个解,只是屡屡碰壁。我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,都无法都从我熟知的人身上活得解决。在高三数学结束的时候,能够和我讨论的解的人,我就很少遇到了,要么远远碾压我,要么完全不了解。
莫向外求,问题总归是要有解的,我发现搜索引擎可以很好的胜任老师这个责任,恰好那段是时候又了解了知乎,看到了无穷多的见解,于是渐渐的,这条逻辑链路就越来越明确。
遇见问题、拆分问题、搜索关联案例、分析案例、尝试解决拆分问题、解决问题、整理结果。
我走过的地方便成了路
我也试图把提问当成社交的一种手段,就像是有人来问我一些事情应该如何做一样,只是我提出的问题,在对话框里时长就没有下文了,我还特意问过愿意,不想回答。乃至于曾经有段时间,我提出的问题,只是一些单纯的所有人可以发表的看法,我只是想要了解一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,结果并不好。也有一些例外的,但是他们都是INTJ型人格,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一部分,有很强的专业相适性,在聊对应的话题的时候可以聊很久,只会表达观点,不会接受观点。我也会有一些固定问题的固定交流人选。不管什么时候问,我都会得到答案,在遇到他们也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,会和我一起去探索得到解,我感觉这很舒服。
这也就造成了我一个不太熟悉我的人可能会感觉到反感的地方,在许多事时候,我对于人或者事情做出盖棺论定的结论,当然准确率还可以,至少维持了我做判定时不会有太多模糊的用词。不可以就是不可以,说破天也是不可以。
想起来吴家亮说的判断语句,逻辑可以做就可以做,逻辑不成立就是不行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