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复旦调研报告:手机越贵打车费用越高 的一些看法

原文:

复旦教授三万字打车报告全文首发:差异定价真的存在!手机越贵越容易被专车接单,苹果手机得到的打车优惠更少!

原由:

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近日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“手机软件打车”调研,结果显示,使用越贵的手机,系统分配的打车费用也越高。该团队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成都和重庆,专门打车800多次,花费5万元得出一份打车报告。报告显示,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专车、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。如果不是苹果手机,则手机越贵,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。调研当中,该团队还发现,实际车费比预估费要高,这样的情况占比高达80%。

看法:

作为一个码农,我感觉这样做完全没有什么问题,这也不是价格歧视,而是全局最优解。

许多人可能不是明白使用苹果手机的意义,盲目跟风。如果仔细分析缘由,使用苹果手机的人,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为更愿意花钱来获得享受的人。

在后台的处理判断的运行逻辑中,用苹果手机,意味着消费意愿更高,系统判断权值更高,因此价格更高,获得的服务也更好,这是很合理的。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。是一个全局最优解。

如果给一个300块手机的人,自动匹配一个很贵的车型,有可能就会对这个消费者产生一种,这家很贵的感觉,不利于持续发展客户。但是一个苹果手机,就可能不是价格敏感型客户,而是体验敏感型客户,他在意的可能就不是价格,而是服务,他有更高的意愿花更多的钱来获得更好的服务。

再说这个结论不靠谱,这个论文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废话,把两个现象凝和起来,是目前的普遍的论文的现状。

这个是在做整体权值分配的时候就考虑到的因素,在大数据训练下得到的最优解模型。只是更容易付费的人和使用苹果手机的人群产生了高度重合,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看似有用,实则多余的无效论证。

这个其实适合社会要点要重合的,因为这个论文非常好的迎合了大众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这种认知。其实我们关注的要点应该不是杀熟,而是算法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自动让需要的人获得需要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