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重境界解:

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;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;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

参禅之初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禅有悟时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禅中彻悟,看山仍然山,看水仍然是水。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,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。

解:

第一种是现象,是本身的所见所感所闻,因为这属于见世界,可能错,可能对。

第二种是悟象,透过本身的所见所感,参想到所有的可能性,其中可能有对,可能错。是最容易陷入迷茫的阶段,因为象会随着事情本质的复杂度的变化而变化。如选择之类的,上帝的筛子,混沌校验,真象层级就会无限大。但是对于简单的逻辑,短暂的预测,会随着经验的增加,逐渐趋于第三种

第三种是真象,透过表层的逻辑,看到了多余的可能性之后,看到了本来的面貌。

佛家素有红尘练心和各种清规戒律,但是仍旧有酒肉活佛济公。
于佛,可以说你着象了。佛说什么,和佛无关,和已有关,为何拜佛。
能够解决问题,何必顾虑其他。

即:

人生之初,对事情了解不深的时候,看到什么就什么,这是一。
其后,逐渐了解,一化三千,从简单的事物中看到了复杂的演变,看到了事物的每一种发展可能。但是此时依旧不能洞彻事物的本真,看到了三千大道,缺看不到正确之道为何。一化三千。
最后,洞彻事物本真,三千道化一,上善若水。

扩展:

对于不同的事情,三重标准恒等成立,甚至是循环嵌套。比如学习,比如人生,比如现实。
目前通常指代面对人生的看法和观点。
现实太大了,大到能从中看到第二重不同的象已经着实不易。第三重境界就是上帝在掷色子。
但是如果只是针对个人来说,能到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实现层次的人,都在自我的小天地实现了山者为山,水者为水。

结语:

世人多处于三重境界的第二重,本人亦是,用数学来说第一重是0 ,第三重是1,二重可能就是0-1之间的无垠。

莫用感觉自己在第二重就自大,觉得自己已经来到了2/3的地步,须知人生无垠处,尽皆是花海。

仅仅越是接近那个一,对本质预测的把握也就越大。

毕竟聪明如诸葛孔明,也终究败走五丈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