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性、认知、思考、改变和一些

之前有谈到,我缺乏对友人、权威、长者、世界的敬畏之心。我那天其实真正想要表达的是,任何人都是一个样子的。

但是确实很奇怪,明明都是同样成长的20年,为什么不同的人的发展不一样呢?我幼时的朋友,许多已经步入社会多年,我大学的些许朋友,决定继续深造,也看到明星20岁的光鲜,也看到为官者,不怒自威。为长者,思虑周详。

是什么早就了这个样子的我们,让我们拥有独立的意志,又有和而不同的想法。

—-人的认知的状态—-

俗话说,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

我无法举出反例,从而证明其错,所以我修正了我之前的关于认知观的想法。

人的认知是有脉络的,呈现树状的结构,中间有主干,有分支,主干成型之后,分支会随着时间经历逐渐生长。能够自然成型,而不经历些许重大变动的,只是些许散碎的细节的认知,对于大是大非的认知,一旦成型,便极难更改。

—-人的认知的变化的分界—-

人的认知变化大概分成两类,一种是潜移默化的,不自觉的,随时间而变化的,一个是瞬间的,主动的、顿悟式的。前者随着经验不自觉而变化,就像是我们学习、游戏,不知觉中就明白了。后者是源自于突发情况,比如亲人过世,工作的眼界,一夜白头,吸毒,爆红等。

前一种转变,往往是一种补充,在原有的枝干里,添加一些细节,比如这个知识点的下一步是什么,比如见到谁叫什么,不涉及到一些原则上的东西,而且会受到激素分泌的影响。一些根深地固的习惯是无法自控的。

比如吸烟、吸毒,说谎、游戏、懒惰,情欲等完全是对自身有利的,可能主观上会认为这些是不好的,但是因为这并没有设计到主干逻辑的修正,即自身本就因为这些东西没什么问题,即使在潜移默化中,也无法改变。如果遇到什么重大打击,设计到这块的主干逻辑的认知,可能瞬间,就不再进行了。
即那些好的坏的,不是由人的想法控制的,而是受到身体更深层次的吸引,就不是潜移默化可以简简单单做到的了。

人的主干认知,一直在塑造,只是塑造的早的,细节的补充也就越发的充实,能够更改的可能性也就越低。基本上到了大学之后,只有一些原来突发情况的认知变动再能更改整个人的认知逻辑。这其中也就包含人的三观、世界观、金钱观、价值观。

每一次面对未知,都是修正原有逻辑的好机会,比如 大学、工作、恋爱、结婚、孩子、老了。面对未知,我们之前未人知道的地方,规则开始无限制的蔓延,直到相互交织形成一条主干,然后渐渐的填充其中的细节。

而引导我们改变的,可能是我们的父母,我们的同龄人,老师、明星、宗教、爱人。面对未知,他们给这个领域,定下了框架,在向后,每一次框架层次的变动,便需要否定原来的自己,然后重新梳理,否认原有的自己的过程是痛苦的,但又是必须的,不破不立,光是知道,并不足以完成知行合一的调整。但是同样的,经过了那种调整之后,在来看待之前的自己关于这一方面的看法,便读得懂了。

— 高效的自我改变—–

有这么一句话: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,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,高人指路不如贵人相助,贵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。

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做过多解释了,我们在生活中相互影响着,传递自己的善意,相互交流,传递经验。着便是极好的了。

因为为人这里的认知形成的最早,也就是所谓的三岁看小,看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样的人,他的极限,在不经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,极限也就是这样。
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,在叛逆期到来之前,还有一个重要的行为逻辑,很受到影响,
小孩的做事逻辑,会想着他认为最强的人看齐,也就是跟着父母,老师。

人的思考习惯,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了惯性,在不经历强烈的自我体悟的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,或者说改变的代价太高,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童年的创伤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痊愈。

在上了大学之后,远离了父母的影响,周围的同龄人决定了这个人对待许多事情的人认知,这种时刻,会开始真正的开始去认知世界,认知人与人之间不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而且这是完全独立自主的,而不是受到父母的影响,在起的干扰下形成。不同的学校之间的人的差距,就是因为好的学校里有着更有趣的人,更有想法的人,和这些人在一起,渐渐的,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。
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。自己周围的人会受到自己的影响,但是具体多少取决于对方的悟性。
而且是相互成就的关系。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里,有人提供想法,有人提供创意,相互交流自己的长度,并为其他人提供便利。但是前提是,值得。烂泥扶不上墙的也大有人在。而却往往就是这些小部分人影响到这个这个圈子的氛围。

工作之后,人的认知趋向于一个完善,大体的对人对事的逻辑都已成型,此时谈到改变是基本上不可能的,即当你对生活有了一个大体而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,就将渐渐的看不见其他的东西。
搞学术的人,搞技术的人,搞官场的人,搞金钱的人,他们之间的认知开始割裂起来,如果在之前的阶段,没有能够认识到那些有趣的人,之后的生活之后,生活会渐渐的固化,和你交流的人永远都是那些,医生和患者,老师和患者,其他人的生活也就和这个一起特定化了,会渐渐的钉死在这里,改变就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难的事情。

想要被帮助,首先你要值得被帮助。

PS:

人的一切认知都可变,只是越早期的认知,改变起来需要的时间和日期就越长,长到生命无法逾越的宽度。而方案二就像是一个加速包,加速了落地的日期,也加速了固化的日期和长度,这不能说是好或者坏,这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事实。

我们都需要一种可以自洽的解释周围环境的逻辑和认知,来让我们可以稳定处理周围的事情,这种能力,我想除了天才之外,复盘是最好的选择。习惯性的审视自我的逻辑,查询到其中有所缺漏和疏忽的地方。或者总结下来,写成文字留念,后续思维逻辑的健壮性有了成长的时候,再来回顾此事的经历。

当然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对于赚钱的用处不大,只是让自己做事情变成了理所应当,不慌不乱,一切事情,都有这解决方案。就像是赖小民,在被抓的时候从容淡定。

我理想中的成熟的三观,应该可以理解和包容那些不成体系的思想,明白对方的想法,和对方做出决策的依据,知道自己和对方的不同,但是不强求对方一定要和自己一致,和而不同,求同存异。不同人的认知不同,即使这件事对对方更好,但是超出了对方认知的事情,给的也拿不住。

这段时间也了解了一下经济的情况,想了想超出自己认知的事情还是不要过分关注比较好。